[问答]
第1题:1.背景:某城市排水南干线工程,管道为DN1200~DN1500 的混凝土管,覆土深3.6~4.0m,总长1636m;施工范围为路边绿地,土质条件较好,无须降低地下水。施工方案除下穿现况道路段采用人工顶管施工外,全部采用开槽敷设管道。施工过程发生如下事件:事件一、施工过程检查发现,为了减少顶进阻力,施工人员在管端四周超挖20mm。事件二、顶管过程出现30mm 偏差,作业队负责人采取挖土校正法,即在管体偏向一侧少挖土,而在另一侧多超挖些,强制管道在前进时向另一侧偏移。事件三、依据第三方监测数据,管顶上方测点沉降数值过大,监理要求施工方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2.问题:(1)事件一中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事件二中的挖土校正法是否适用?给出顶管控制偏差的正确做法。(3)就背景情况,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补救?
答案:
解答:(1)不正确。因为相关规范规定:管下部135° 范围内不得超挖,管顶以上超挖量不得大于15mm,以免造成管壁外与土层间隙过大。(2)不适用。因为人工顶管出现偏差大于20mm 时,应采用木杠支撑法纠偏。根据《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顶管控制偏差的正确做法——人工顶进的工具管初始顶进5~10m 范围内,允许偏差为:轴线位置3mm;高程0~+ 3mm,当超过允许偏差时,应采取措施纠正。工具管进入土层中,每顶进0.3m 测量不少于1 次;管道进入土层后正常顶进时,每1.0m 测量不少于1 次,纠偏时增加测量次数。(3)可采取补救措施:一是应立即降低顶进速度,二是减小管段的超挖量,三是加强管道内的背后注浆。
[问答]
第2题:1.背景:某施工单位承建了某市一家医院的门诊楼工程。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当年9月开工,日平均气温为15℃左右。两个月后基础工程施工完成,此时受寒流影响,连续数天日平均气温降低到0.2℃。由于未及时采取措施,导致这段时间浇筑的混凝土板出现大面积冻害,抽样检查混凝土强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2.问题:(1)什么气温条件下应对混凝土施工采取特殊措施以防止冻害?(2)此类工程中配制混凝土时,对材料和材料加热的要求有哪些?(3)上述工程中,当气温降低到0.2℃后,应对混凝土的搅拌、运输和浇筑采取哪些特殊措施?
答案:
解答:(1)当日平均气温降到5℃及以下,或者最低气温降到0℃及以下时,混凝土工程必须采用特殊的技术措施进行施工。(2)①该例中配制混凝土用的水泥,应优先选用活性高、水化热量大的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 级,最小水泥用量不宜少于300kg/m3。水胶比中的水灰比不应大于0.6。水泥不得直接加热,使用前1~2d 运入暖棚存放,暖棚温度宜在5℃以上。因为水的比热是砂、石骨料的5 倍左右,所以拌制混凝土时应优先采用加热水的方法,但加热温度不得超过有关规定。②骨料要求提前清洗和贮备,做到骨料清洁,无冻块和冰雪。骨料所用贮备场地应选择地势较高不积水的地方。该例中拌制混凝土的砂、石温度要符合热工计算需要的温度。不得用火焰直接加热骨料,加热的方法可因地制宜,但以蒸气加热法为好。③原材料不论用何种方法加热,在设计加热设备时,必须先求出每天的最大用料量和要求达到的温度,根据原材料的初温和比热,求出需要的总热量,同时要考虑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损失。④钢筋冷拉可在负温下进行,但温度不宜低于-20℃。如采用控制应力方法时,冷拉控制应力较常温下提高30N/mm2,采用冷拉率控制方法时,冷拉率与常温相同。钢筋的焊接宜在室内进行,如必须在室外焊接,其最低气温不低于-20℃,且应有防雪和防风措施。刚焊接的接头严禁立即触碰冰雪,避免出现冷脆现象。(3)①混凝土不宜露天搅拌,应尽量搭设暖棚,优先选用大容量的搅拌机,以减少混凝土的热量损失。搅拌前,用热水或蒸汽冲洗搅拌机。混凝土的拌合时间比常温规定时间延长50%。由于水泥和80℃左右的水拌合会发生骤凝现象,所以材料投放时应先将水和砂石投入拌合,然后加入水泥。若能保证热水不和水泥直接接触,水可以加热到100℃。②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和距离应保证不离析、不丧失塑性。采取的措施主要为减少运输时间和距离,使用大容积的运输工具并加以适当保温。③混凝土在浇筑前应清除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和污垢,尽量加快混凝土的浇筑速度,防止热量散失过多。混凝土拌合物的出机温度不宜低于10℃,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采用加热养护时,混凝土养护前的温度不低于2℃。④在施工操作上要加强混凝土的振捣,尽可能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冬期振捣混凝土要采用机械振捣,振捣时间应比常温时有所增加。⑤加热养护整体式结构时,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温度应力较小处。⑥为了保证新浇筑混凝土与钢筋的可靠粘结,当气温在-15℃以下时,直径大于25mm 的钢筋和预埋件,可喷热风加热至5℃,并清除钢筋上的污土和锈渣。⑦冬期不得在强冻胀性地基上浇筑混凝土。在弱冻胀性地基上浇筑时,地基上应进行保温,以免遭冻。
[问答]
第3题:1.背景:某城市快速路工程项目招标,工程长1.8km,主路宽40m,两侧辅路各宽10m;其中约1km 路段现况为农田。招标文件规定工期150 个日历天,质量为合格,并提供工程量清单。A 公司为增加中标机会,投标书将工期提前10d,质量标准定为优质。采用施工图预算法计算各分部分项工程工作量和费用后,为增加中标机会又把总价降低25% 作为最终投标报价。在编制投标施工组织设计时,为节省时间,在类似道路施工方案基础上,更改了工程概况、工程数量表和部分方案图,但农田地内有关池塘淤泥处理措施未能体现。
2.问题及解答:见精选案例2 分析表中内容:
答案:
解答:
[问答]
第4题:1.背景:某地铁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直径6.5m,盾构区间长1328m,隧道平均覆土11.5m。项目部采取了以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措施:措施一、对参加盾构施工的机械工和辅助生产工人进行安全技术知识的教育;措施二、在隧道内安装了轴流式通风机和照明设施;措施三、项目部专职安全员主持安全生产例会和负责定期安全检查。依据盾构施工的质量保证计划,项目部将管片拼装工序作为特殊过程加以控制,由质量员编制拼装作业指导书,经质量负责人审批后执行。
2.问题:(1)安全措施二是否满足职业健康要求?如不满足,说明正确做法。(2)安全措施三是否符合安全生产管理规定?说明正确的检查方式和检查内容。(3)特殊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给出正确做法。
答案:
解答:(1)不满足要求。还应设置减轻或消除工作中的噪声及振动设施,盾构隧道内应设置人行走道板。(2)不符合安全生产管理有关规范的规定。正确做法:应由项目负责人主持安全生产例会和负责定期安全检查,专职安全员应负责现场监督管理。检查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制度、机械设备、安全设施、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意识、作业行为、劳保用品使用等。(3)不符合要求。作业指导书不能由质量员编制和质量负责人审批。正确做法:对特殊过程的质量控制,除执行一般过程控制的规定外,还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作业指导书,经企业或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执行。
[问答]
第5题:1.背景:某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其中污水泵房地下部分由机器间、集水池组成,现浇混凝土结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5。泵房平面呈长方形,总长30m,总宽20m;底板厚1200mm,墙厚为500mm,墙高5m。施工组织将底板和墙体分两次浇筑。为增加混凝土和易性,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经与现场监理协商将混凝土设计配合比的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由计算用量340kg 调至390kg。墙体施工进入高温期,浇筑时混凝土入模温度达到28℃,墙体养护14d 后拆除模板发现有数条纵向宽0.3mm 左右的裂纹。为加快施工进度,施工人员拟在墙壁和集水池顶的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时即拆除所有模板,以便周转使用。项目部向企业提交月度施工进度报告,对工程项目进度计划执行情况综合描述,包括:施工计划的原定目标及实际完成情况、报告计划期内现场的主要大事记(如停水、停电、事故处理情况)、收到(建设方、监理工程师、设计单位等)指令文件情况等。
2.问题:(1)泵房底板混凝土浇筑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2)根据背景分析墙体产生裂缝的原因。(3)施工人员拟采取的拆模方案是否正确?如不正确,写出正确做法。(4)项目部的月进度报告内容是否齐全?若不全,还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案:
解答:(1)泵站底板厚达1200mm,应属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时应采取的措施有:①优化混凝土配合比;②控制好入模的坍落度;③控制浇筑分层厚度和速度;④采用内部降温法来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⑤湿润养护时间符合规范规定。(2)产生裂缝的原因应有3 点:①由于增加了水泥用量,加大了水化热影响;②入模温度达到28℃(规范规定小于25℃)时未采取补救措施;③未设置后浇带。(3)拟采取拆模方案不正确。侧墙模板可按照方案拆除,但集水池顶模板应根据构件类型、构件跨度和混凝土的规定强度来确定拆模时间。(4)不全面。月进度报告还应包括:①实际施工进度图;②工程变更,价格调整,索赔及工程款收支情况;③进度偏差的状况和导致偏差的原因分析;④解决问题的措施;⑤计划调整意见和建议等主要内容。
[...]
第6题:...
答案:...
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