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
第1题:请列举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
答案:
解答:①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大会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④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修建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答]
第2题:简述历史教学方法组合运用的依据。
答案:
解答: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运用。选择教学方法时。需要注意学生实际、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条件。历史教学方法组合运用的依据有: 首先,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
其次,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最后,老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问答]
第3题: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
答案:
解答:(1)提问要选择最佳时机。当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状态时,是提问的最佳时机。 (2)提问的语言要具有激趣性。历史教师应努力把枯燥的文字信息变成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来寻求历史问题的答案。
(3)化难为易,保持兴趣。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通过教师适当地启发、引导,能在杂乱中理出头绪,难题中寻找答案,取得探索未知、获得成功的情感满足。
[问答]
第4题: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初中历史教师王某为中国古代史专题中的一节新课“大变革的时代”准备教学设计。她的教学设计流程大体如下:
首先,教师通过一个有关商鞅以辕门移木行赏,借此树立在民众中的威信的历史小故事来引出本课所要讲述的内容,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接着,教师向学生交代数个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其次,教师结合有关本课内容的视频和图片,详细地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经过。每当讲到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试着就这一时期出现的铁器牛耕得到推广、水利的兴修和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加以分析,由学生互评后教师进行总结。
最后,通过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本堂课内容中重点内容的记忆。
(1)你认为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恰当请说出你的理由。
(2)结合本课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时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
解答:(1)该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该教师在准备授课内容时应该充注意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同本节课所讲内容之间的差距,即教学内容间的衔接问题。如果仅就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产发展和商鞅在秦国变法的角度进行授课,会人为地造成知识间的割裂。对于时代的变革,应结合之前周王室的衰微及其统治基础的相关制度的瓦解将时代变革的原因提前交代,适当延长导入环节的时间。此外,本节课的教学实施环节缺少学生的充分参与,应结合小组讨论、情景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 (2)通过讲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帮助学生树立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理解当代中国所发生的变革。通过分析商鞅的历史地位,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问答]
第5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阴公开声称:“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
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7月.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半岛西海岸的丰岛海面突然袭击了北洋水师的济远、广乙两艘执行护航任务的战舰.并紧接着击沉了中国租用的商船“高升号”,截获了炮舰“操江”号,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的全线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教学内容的主题。
(2)请为上述材料撰写一份教学提纲。
(3)如果讲授上述教学内容,你会用哪些方式呈现
(4)根据上述材料并得出合理结论应是什么
答案:
解答:(1)中日甲午战争。 (2)中日甲午战争
一、原因
①日本:制定“大陆政策”,蓄谋已久,在扩张中寻求出路(根本原因)
②朝鲜: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③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不积极备战
二、过程
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三、结果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②三国干涉还辽和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导入时讲到日本的“大陆政策”,可展示相关示意图或图片,加深学生对大陆政策的认识。在讲述黄海大战的时候,可以播放影片《甲午风云》中的重要片段,感受当时战争的激烈以及邓世昌等人的英雄气概。在讲述《马关条约》的影响时,可请学生先进行讨论,再由各讨论小组发表各自的见解,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完善,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讲述三国干涉还辽内容时,可出示相应对联,例如“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表现当时民众的气愤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4)日本对中日甲午战争蓄谋已久。
[...]
第6题:...
答案:...
解答:...